“车让人”开展之初,有驾驶员不理解,总是抱怨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让行会造成拥堵等。

首先,机动车礼让行人是法律之规定。斑马线是行人过街的安全线,礼让斑马线,尊重行人、以人为本,反映的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折射的更是市民的守法意识和城市的文明。5月份以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党委的统一部署,依法纠正处罚“车不让人”交通违法行为5万多例。
其次,机动车礼让行人是安全之所需。我国以世界3%的汽车保有量,制造了全球16%的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6.2,而美国是1.77,日本是0.77。近三年我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而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90%。6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斑马线上的安全,如何保障”,报道了河南省驻马店市一名女子在斑马线上被出租车撞倒后遭另一车辆碾压身亡的交通肇事案件,并从危险马路生态等方面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度评论。我们在对机动车驾驶人不避让行人的恶劣行为愤愤不平时,也在感叹整个城市的冷漠,人与人之间丢失了应有的关爱和感恩。
再次,机动车礼让行人是文明之要义。法律法规不可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有些可能还需要通过道义和文明来调剂。不可否认,目前我市还大量存在行人不走斑马线,闯红灯等违法现象,如果机动车面对违法的行人,不主动礼让,难道要用冰冷的钢铁汽车,去碰撞血肉的躯体。在通行权和生命权之间,我们理应做出明智的选择。

“车让人”,让出了城市的文明,让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温暖,“路怒症”减少了。路堵不是堵、心堵才是堵,文明礼让让整个城市充满了幸福感,这些都是文明交通带给我们的收获。反思我们的交通现状和交通行为,随意变道、车窗抛物、快车道上缓慢的通行、积水行车不减速等交通陋习还大量存在。机动车违法占道停车,随意穿行公交车道等违法现象依然比比皆是。绿色宜居、文明和谐的城市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我们必须抓住大西安发展建设的机遇,以主人翁的姿态,一鼓作气、久久为功,把“车让人”作为西安文明交通的起点,向不文明的交通陋习和交通违法行为宣战。
交通标志标线是保障各种交通参与者通行权益的“法律”语言。文明有序的城市交通,既要靠交通设施的完善,交通意识的宣传教育,还要靠法治的刚性约束来保障。2016年,赴美自驾游的国人,因违反八角形“STOP”禁令而遭遇车祸身亡,最后被法庭判定负全部责任,因为在有八角形“STOP”禁令的路口必须停车观望,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可通行。造成这样的后果说明我们的驾驶员对交通标志、标线就是法律的意识还很淡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礼让”
黄色网格线前主动停车让行;绿灯通过路口时,遇前方拥堵主动停车让行,这些文明意识需要逐渐的养成。“烟头不落地、西安更美丽”,我们已经感受到整洁城市环境带来的自豪感。“行车让一让,心宽路通畅”更是我们对品质西安的期待。

包容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拥抱城市健康发展。驾驶人一定会是行人,而行人不一定都是驾驶人。只有换位思考,机动车对占用比行人更多的道路交通资源而心怀感恩,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就不难理解“车让人”所倡导的文明礼让意识。作为交通参与者,彼此之间应当对路权给予尊重,树立正确的“路权观”,这是交通参与者个人素质的体现。我们大多数机动车为了方便自己,随意侵占非机动车、行人的路权,非机动车、行人在通行路权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便会无奈地进入机动车道,对机动车路权造成影响,这样的彼此伤害就会形成恶性交通循环,文明有序也就无从谈起。

“车让人”是迈向文明的起步,每个人在走出这第一步后,都对文明交通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未来,城市公共交通更加发达,低碳绿色出行成为普遍共识,文明礼让的认同感深入人心,转化为文明出行的自觉行动;交通生活更加舒适、惬意,城市道路与绿化、街景、建筑有机融合,人、车、路、环境更加和谐融洽。每一个人都是文明交通新生活的践行者和代言人,在共建文明交通的过程中感受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变化,体会着城市生活的美好。文明交通、美好生活的画卷已成为乡愁的一部分,在每一位文明交通参与者心上打上深深的烙印。